孟景春,M6米乐官网教授,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内科学专家,江苏省名中医,1992年起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江苏新医学院中医系副主任,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基础部主任,兼任卫生部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暨南京市中医学会副会长等。
不用上门诊的时候,已是两鬓银霜的老人总是准时在案前开始一天的工作。把书页已经泛黄的中医经典拿出来反复阅读,尽管已是烂熟于心的文字,细细读来似乎又有了些新的感悟;再翻翻最新的报纸文摘,一些哗众取宠的养生文章让老人不禁皱了皱眉头,于是认真查阅了手边的资料医案,提笔即书……在中医药界同仁的眼中,他是传说中的“大家”;在病患者的眼中,他是妙手仁心的“医者”;在杏林后学者的眼中,他是诲人不倦的“业师”;而在莘莘学子眼中,他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爷爷”。他,就是M6米乐官网孟景春教授。
名闻乡里的“孟先生”
孟景春,1922年7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镇。孟景春自幼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由于父辈有行医的经历,加之年少时目睹百姓深受战乱之苦,在艰难的时局下,年少的孟景春立志行医,扶贫助困、以济苍生。当时学中医对古文要求很高,孟景春经人介绍至合兴镇“国文专修社”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学习中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深厚的古文功底使他对中医典籍的感悟比一般人更为深刻,正如中医界流传的一句俗语所言:“秀才学医,笼中捉鸡”。
十八岁那年,孟景春正式拜入了孟河医派丁甘仁先贤之门人汤礼门先生的门下。当时,由于先生诊务繁忙,无暇讲解,孟景春白天跟着先生抄方,兼做些杂活,如熬膏药、摊膏药、研中药、做纸拈等,一些基础的临床操作技术得到了很好的练习;晚上便自学先生指定的5本必读医著《伤寒论》、《本草问答》、《医经精义》、《血证论》和《金匮》,并琢磨白天所抄的医案,此外,《中医辑要》和《汤头歌诀》等也都背得滚瓜烂熟。汤先生一月中会抽一两次时间,把学生集中起来讲解医案和学习重点。如此,学习的时间安排得很紧,却很充实,书本上的知识也一一在临床上得到印证,正所谓“读书三年不如抄方一年”。
凭借着个人对中医事业的满腔热忱和勤学善思的精神,孟景春在中医学习之路上不断摸索,二十岁上便顺利出师悬壶济世。凭着拜师时的刻苦学习及自身极高的悟性,加之正式行医后不断地深入学习和总结,孟景春在行医临床时的成果也逐渐显现,甚至还治好了当时一些老中医都束手无策的疑难症,一时间在当地小有名气,年纪轻轻便被百姓们尊称为“孟先生”。直到现在孟景春回到乡里,遇到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是这样称呼他。
尽管当时治病略有小成,但接触的病例越多,孟景春越感觉到自身医术的不足,他一度报名参加医师进修班学习西医内科学,几番周折后,孟景春对中医的热爱和信心不减反增,最终,还是坚定不移地毅然回归专攻中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孟景春被选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M6米乐官网前身)学习,成为该校的第二批学员。孟景春抓紧这宝贵的机会,虚心向吴考槃、宋爱人、朱襄君等老师请教,每问一题每看一书都要做笔记卡片,他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积累了广博资料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在一年的理论学习后,孟景春以“优秀毕业生”毕业,并选择了留校任教。孟景春与同期的周仲瑛、孟澍江、陈亦人等大师一起,见证了M6米乐官网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新中国内经学教育的“开疆者”
传统中医教育一直是以师带徒的形式进行的,像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这样大规模的群体性课堂教学形式来培养中医,在当时确实是个新生事物,教材的稀缺成了摆在眼前的最大难题。过去传统的师带徒是没有规范教材的,先生传授的大多是原本,或者是经过整理的编辑本,即使是编辑本也只是将经文加以归类,内容仍不能脱离原文加注释的模式,且注释多为古文,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很大。为了适应新兴的课堂教学的需求,在时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由崑的领导下,青年孟景春在浩瀚的古医籍中苦苦钻研,结合自己的经验学识,主编或参编了一系列系统科学的内经学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包括《内经辑要》、《内经讲义》、《内经选读》、《素问译释》、《灵枢译释》等,完成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创举,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内经辑要》曾在莱比锡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其与《内经讲义》等一起成为后辈学习《内经》之经典著作。当时M6米乐官网组织编写的这批教材对于刚刚起步的高等中医药教育统编教材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在新中国中医药教材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卫生部主持编写的第一版全国中医学院统编教材就是在这批教学大纲和系列教材的基础上编修而成的。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孟景春常说,这是一种对千百人传道授业的重要事业,来不得半点马虎,一定要以一丝不苟的态度,谦虚谨慎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达到基本满意的程度。因此,在开始编写前,孟景春总是要遍查历代医家之见及各省、市的中医杂志,凡涉及相关内容的文章都进行了广泛的涉猎,再比较分析,择善取之,或作注释,或作按语,力求全面公允。广泛收集资料后,要反复征求其他教授、专家的意见,直至初稿完成后,还要再度多方听取意见不断修改,三易其稿,才能放心交给出版社付印。国医大师朱良春对此曾有中肯的评价:“孟景春是新中国成立后内经学方面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理论联系实践,言之有据,以理服人,充分突出了中医学之精粹,读之如沐春风,迪智开慧。”
在课堂教学中,孟景春仍然坚持了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执教期间,他每授一门新课都要公开试讲,并反复多次直到听众全部满意,才去课堂上课。孟景春认为,讲课是一门艺术,老师要“能写、能讲、能临床”,不能让学生觉得上课时间很难熬。为了解决单凭口授和板书教学难免单调呆板的问题,他经过苦心钻研和归纳总结,绘制出一套关于十二经脉、三部九候的部位及面部色诊等的挂图,从而改变了中医讲课“看不见、摸不着”的局面,创造性地开拓了中医教学的新模式即直观形象教学法。为了不断提高讲课水平,孟景春还建立了听课制度,要求教研组的老师相互听课、互相提意见,起到了互补和共同提高的作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他常以此名言鞭策自己,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医为仁术,用以济世活人,不能以术求利”
孟老总说,中医工作者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临床。临床,是中医工作者最大的实验室,也是最好最可信的实践出真知的所在。因此,在繁重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他始终坚持每周两次门诊不间断。在临床过程中遇到典型的病例,他也要随时记录,作为授课和科研的资料。退休后,孟老没有了教学和行政任务,闲不下来的他便自行增加临床工作,每周坐诊5次。直至步入耄耋之年,身体条件实在不能负荷如此繁重的门诊量,近年来才逐渐降到每周三次门诊,寒暑雨雪从无间断,到如今,孟老行医已近70个年头……
跟随孟老抄方的学生心疼地跟我们“抱怨”,孟老看起病来总是废寝忘食,不顾自己已是90高龄,时常从早上八点一直看病看到下午三点多,特别是对于一些外地慕名而来的病人,他体谅人家路途遥远,即使在吃饭,都要把饭碗放下,给病人看完了才吃。
许多人都不敢相信,孟老这样的名医大家挂号费一直在初诊20元、复诊15元维持了很多年,而孟老弟子们的诊金都已经纷纷提到了100元甚至更高。直到近两年,为了控制门诊量、减轻他的工作负担,在医院的强烈要求下,孟老这才同意把挂号费调整为初诊40元、复诊30元,即使这样低的诊金,他还常常主动为经济困难的患者减免挂号费。遇到在读的学生来看病,孟老都不要求他们挂号,他说学生没有经济来源,要多照顾。由于后来学生越来越多,影响到了正常门诊,才不得不收取半价挂号费。每每提及,孟老都只是一笑而过,“我自己现在拿着退休工资,儿女经济条件也都比我好,不需要我支持。我看病目的不是挣钱,不是靠诊金来维持我的生活。我拿着工资已经够了,生活再提高也没有什么意思。对于有实际困难的老百姓,在我能力范围内当然是能帮就帮。”
孟老用药更是精简,坚持“小处方”,不愿为病人多增一分负担,如非必要,绝不用贵药、奇药。最近,他治好了一位20多岁腿部水肿、多处求诊治疗不愈的病人。病人慕名而来,起初,对于他开出的不满十元一付的方子很不满意,将信将疑。孰料一个疗程下来,20年顽疾几乎痊愈,效如桴鼓,病人惊喜不已,当即送来了“中医泰斗,今世华佗”的锦旗。
“医为仁术,用以济世活人,不能以术求利”,这是孟老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沉甸甸的十七本存折
2009年,孟老主动联系了M6米乐官网基础医学院,说要拿出20万元捐给学院里家庭贫困但品学兼优的中医学子。 当他把钱交到院领导手上的时候,在场的老师霎时全部红了眼眶……整整17本存折!要知道,孟老退休的早,诊金也不高,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这沉甸甸的17本存折是他多年来省吃俭用、辛苦积攒的全部积蓄,其中最低的一本甚至只有一千元。学院方面和孟老的子女一再劝他留一点钱在身边养老,都被他一一拒绝了。无奈之下,学院还是遵照孟老的意愿,用这20万元成立了一个奖学金,在给奖学金命名的时候,学院又遇上了难题——孟老坚决不同意以他的名字命名。在孟老的坚持下,奖学金被命名为“树人奖”,他说,他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奖学金一定要用来奖励热爱中医、品德高尚的学生,他不要求学生们回报他,只要求课余时间能跟他抄抄方,能早一点接触临床。奖学金成立三年来,已经有六十六名学生受惠于孟老,但他一次次拒绝着感动中的师生们送给他的一点点心意,有时甚至只是一束鲜花。
熟悉孟老的人都知道,孟老自己的生活极其简朴,至今仍住在汉中校区边上的老教师楼里,掩映于城市的高楼大厦间,家具陈旧简单,倒是书橱就占了一整面墙。尽管孟老勤俭克己,但却慈厚怀众,他资助起学生来总是不遗余力。早在80年代起,孟老就开始资助学生,给家庭贫困而勤奋好学的学生每月补贴生活费。前两年,基础医学院08级毕业生孙龙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苦恼,萌生了自己开一家中医诊所的念头,却又力不能及。孟老听闻此事,非常支持孙龙自主创业的想法。孙龙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问孟老:“如果我开诊所,您愿意来给我坐诊吗?”没想到,孟老一口答应下来,说,“只要你开,我就过来!”孟老听说孙龙创业资金紧缺,此时他的积蓄已经全部用于设立“树人”奖学金,他翻箱倒柜把工作多年出国访问交流时留存的一些外币找了出来,全部兑换成人民币凑了一万元现金交到孙龙手上。诊所位置偏远,离孟老的住所有20公里的距离,为减轻学生负担,每次他都是自己打车前往,后来学生找了车接送,他还坚持要支付车费。在孟老的坐镇下,几年下来,孙龙这家小小的中医诊所在南京仙林地区已是小有名气。
可以说,孟老把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全部融入了对学生的关怀和殷殷厚望之中,不论是孙龙或是接受过孟老帮助的每一位同学对此都是深深感怀在心。“孟老就是我们的爷爷”,学生们这样对我们说。
“只要还有一分力量,我就要尽一分努力”
即使已是90高龄,可孟老还保持着刚行医时的习惯,始终坚持学习研究,除了门诊,他的业余时间不是用来读书,就是用来写作。可谓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
对于中医目前面临的种种冲击和困境,孟老忧心忡忡。近年来,他发现现在媒体上的中医科普,有的以偏概全,有的哗众取宠,“内行不说,外行乱说”,对百姓起到了很大的误导作用,让大家无所适从。因此,他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写医学科普书上,一方面宣传中医,一方面宣传养生保健。近年来平均每年有2本养生保健著作问世,目前他的《中医养生丛书》已经发行了十本,约120万字。每本都是孟老亲自执笔完成,学生替孟老整理的手稿已堆满了书柜,这样“高产”恐怕许多年轻人都难以做到。
中医事业在一定程度上的萎缩更是让孟老牵肠挂肚。他十分赞同国医大师邓铁涛的说法,中医振兴的关键在人才,只有越来越多的“铁杆中医”成为中流砥柱,中医才有未来和希望。孟老总说他自己就是一个“铁杆中医”,在各种场合他都要不厌其烦地对中医后学者殷殷嘱托:现在人们常说中医院感受不到中医的味道,闻不到中药的药香,中医院姓“中”不姓“西”的关键在于中医生自己是不是坚持姓“中”,中医学子一定要对中医十分信任、坚定不移,将来走出中医药大学,走上工作岗位后,依然要认真研究中医,用中医的辨证施治来诊病,才能真正发挥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这是我对你们最大的希望。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可以说,中医已经融入了这位耄耋老者的血液,并与他相伴一生。孟景春教授以身作则地践行了M6米乐官网“仁德、仁术、仁人”的“三仁”教育理念。他对学生的关怀、对中医事业发展的关心,无不体现出一位“铁杆中医”的赤诚之心,无不体现出他悬壶济世、宅心仁厚的大医风范;精研岐黄、发皇古义的中医情怀;立德树人、提携后学的高尚师德;淡泊名利、严于律己的人格魅力。他将毕生心血倾注于中医事业,为学生、为学校、为学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